克什米尔上空又响起了枪声,打破了南亚次大陆好不容易维持的平静。4月22日,印控区发生了一起针对游客的袭击,死了26人,伤了17个。这事儿不大不小,却足以把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揣着核武器的邻居,再次推到剑拔弩张的边缘。积怨已久的火药桶,似乎一点就着。
【印度的“闪电”反应与强硬姿态】
袭击刚发生,新德里的反应快得惊人。案子立得飞快,据说只用了十分钟。同时,社交媒体上指控巴基斯坦是幕后黑手的说法就铺天盖地而来。这种效率和指控同步出现,怎么看都透着点不寻常。
印度总理莫迪也没闲着,立马召集国防、安全和军方大佬开了个闭门会。会上直接给军队松了绑:怎么反击、打谁、什么时候打,你们自己看着办。莫迪更是放出狠话,要对恐怖主义搞“毁灭性打击”。这话听着是冲着恐怖分子去的,可谁都明白,矛头实际上是对准了伊斯兰堡。
紧接着,印度就给巴基斯坦来了个下马威。先是宣布对巴基斯坦关闭领空,一直到5月23日,直接掐断了巴方航空公司的重要空中通道。没过几天,到了4月30日,印度又主动在边境开火,还派了4架法国造的阵风战斗机升空示威。这一连串动作,显然是在步步紧逼。
【巴基斯坦不甘示弱,水比土地更敏感?】
面对印度的咄咄逼人,巴基斯坦自然也不会示弱。巴方的新闻部长早就放风,说印度可能随时动手,但强调巴军已经准备好了。外长达尔更是直接,在记者会上否认巴基斯坦跟袭击有任何关系,态度强硬地回怼:“我们不找事,但印度要是敢冒险,保证让他们后悔!”
更有意思的是,达尔外长还特别警告印度,别打两国共享河流的主意。他说,不管是截断水源还是开闸放水淹下游,都等同于宣战。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在南亚,水资源的争夺有时候比克什米尔归属问题还要敏感,更容易擦枪走火。
边境线上,火药味也越来越浓。巴基斯坦方面有消息说,4月29日深夜到30日凌晨,印军先用轻武器开了火。不过,巴军的反击更猛,直接用炮火还击,据说还摧毁了好几个印军哨所。
天上也不安宁,双方空军在夜里也搞了场惊险对峙。巴方声称,他们的战机紧急升空,拦截了进入争议空域的4架印度阵风战机,还说印度飞机最后“落荒而逃”。虽然印度摆出了陆海空三军联动、大战在即的架势,但真要动手,似乎还是有所顾忌。
【#图文打卡计划#华盛顿的天平,为何悄悄偏向印度?】
就在印巴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候,外部势力的介入让这潭水更浑了。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4月30日,也就是袭击发生8天后,才不紧不慢地给印巴两边打了电话。这打电话的顺序和说话的内容,挺耐人寻味。
他先打给印度外长苏杰生,对克什米尔袭击表示哀悼,还重申了美印要合作反恐。然后,才打给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强调谴责袭击很重要,催促巴基斯坦配合调查,还鼓励印巴合作。
这先跟谁说、后跟谁说,话里话外的亲疏远近,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外界普遍觉得,华盛顿这明显是在拉偏架,天平往印度那边倾斜了。
要知道,袭击的真相八字还没一撇,印度也没拿出巴基斯坦支持袭击者的真凭实据。那美国为啥不等调查结果出来,就急着在措辞上偏袒印度呢?有分析认为,这可能跟当时不太顺利的美中贸易谈判有关。特朗普政府急着找个贸易协议的“样板工程”,印度就被相中了。
所以,向印度示好就成了华盛顿的一个选项,哪怕这意味着在印巴争端里选边站。更有意思的是,袭击是4月22日发生的,美国国务卿隔了8天才想起来“哀悼”,而之前特朗普总统还跟媒体说过,印巴这事儿是“他们自己的事儿”。
从“中立”旁观到主动介入还带偏向,这种转变把“实用主义”写在了脸上。说到底,在所谓帝国主义的逻辑里,哪有什么绝对公道,只有变来变去的利益。
【北京的角色:定海神针还是谨慎的邻居?】
美国的态度一变,巴基斯坦立马感受到了压力。其实早在4月23日印度开始大规模调兵那会儿,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就喊话,希望美国能出来调停一下,可惜没人搭理。现在美国不仅不调停,还偏向了印度,伊斯兰堡只能赶紧另寻靠山。
于是,就在鲁比奥打完电话的第二天,5月1日,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主动跑到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见了中国大使姜再冬。这动作本身,信号就很明确了:巴基斯坦觉得,眼下能给他们提供实实在在帮助的,恐怕只有中国了。
会谈时,谢里夫感谢中国为维护南亚和平稳定做的努力,强调巴基斯坦捍卫主权、安全和尊严的决心,也表示愿意继续沟通协调,别让事态闹大。这番话,既是肯定中国的作用,也是亮明自己的底线,话里话外也透着希望中国能帮忙调解,甚至动用影响力支持巴基斯坦的核心利益。
中国的回应也很清楚。姜再冬大使说,中方理解巴方的关切,支持巴基斯坦维护国家安全,也支持搞调查,同时呼吁双方都要克制。这种默契,是建立在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个深厚基础上的。
更关键的是,耗费巨资的中巴经济走廊(CPEC)就直接牵涉中国的重大利益,而且部分路段就穿过克什米尔这样的敏感地区。这条走廊的安全稳定,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所以,中国不可能对南亚的紧张局势真的坐视不管。中国的立场,在国际上也能对美印的立场形成一定的平衡。
【虚实之间:“军事同盟”传言与经济走廊命脉】
就在这紧张关头,中国互联网上居然开始传什么“中国将依据中巴防御协定出兵”的消息,还煞有介事地引用所谓的“条款”。
稍微查证一下就知道,这纯属瞎编。中巴之间根本没签过像北约第五条那样,一方被打、另一方必须自动出兵的军事同盟条约。网上流传的那些“条款”,其实是照搬北约的。
历史事实是,1962年中印打了一仗后,中巴关系确实越来越铁。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中国也确实帮了巴基斯坦,给了物资援助,还在边境给印度施加压力。但这跟军事同盟性质的自动参战承诺,完全是两码事。
2005年签的《中巴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说的是加强军事安全合作,可不是结盟。两国一起搞的枭龙战机、中国投巨资建的中巴经济走廊,恰恰是这种“结伴不结盟”合作模式的最好证明。
现在真正让外界,尤其是中国高度紧张的,是克什米尔这个“亚洲火药桶”再次冒烟的风险。印度仗着军事实力相对占优,时不时想耍强硬。可巴基斯坦手里也不是吃素的,也有包括不少“中式现代化装备”在内的军事力量,具备还手的能力。
关键中的关键在于,那个投资巨大的中巴经济走廊,正好就穿过这片冲突高风险区。一旦真打起来,这条被看作“一带一路”旗舰项目的“黄金通道”肯定会受到直接威胁。
这可能是美国人没太算计到的一个因素。中巴经济走廊的存在本身,就像一根悬在克什米尔上空的“定海神针”,让任何想在这里动武的一方都得掂量掂量。
中国外长王毅最近跟巴基斯坦外长通话时也强调,支持巴基斯坦反恐,但调查必须“公正”。这话既是给双方降温找台阶,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提醒新德里,别打着反恐的旗号搞扩张的小动作。
中国的外交风格一向讲究策略,更习惯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这些多边平台来斡旋,轻易不会亲自撸袖子下场。网络上那些“联巴打印”的激动言论,更多是情绪发泄,离现实政策还远着呢。
毕竟,印度是搬不走的邻居。中印之间就算有矛盾,每年上千亿美元的贸易额(去年达到1277亿美元,虽然印度逆差巨大)也是个不能忽视的现实。在美国持续搞亚太战略围堵的大背景下,中国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中国的底线很清楚:地区有点小摩擦或许还能忍,但要是谁敢动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那就是触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到那时候中国肯定不会坐视不管。大国博弈,核心是“谈”,而不是“打”,这早就刻在中国的外交基因里了。
当前中国的战略重心,是在跟美国的全球竞争中,尽力维持南亚地区的力量平衡——既不能让巴基斯坦垮掉,也不能为了一场局部冲突,把自己国家的发展机遇给赌进去。
这次危机里,莫迪政府摆出的军事强硬姿态背后,可能藏着把印度洋变成“印度之洋”的长远野心。而伊斯兰堡积极找沙特、阿联酋这些伊斯兰世界的“兄弟国家”帮忙斡旋,则是在利用宗教和文化关系,来对冲自己在地缘政治上的相对弱势。
这场危机的最大变数之一,在于印度会不会误判中国的战略定力。1962年的教训还在那儿摆着:任何想单方面用武力改变现状的尝试,都可能引爆谁也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
当阵风战机只需三分半钟就能飞抵伊斯兰堡的模拟推演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时,真正左右局势走向的,也许是北京决策层桌上那份关于中巴经济走廊风险有多大的评估报告。
长远来看,通过多边合作和对话慢慢建立信任,才是化解印巴矛盾的根本办法。可现实是,大国各有各的算盘,地区内部民族、宗教矛盾又那么复杂,想实现这个目标,挑战实在不小。
但不管怎么说,战争总归不是答案。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才应该是最终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南亚促进和平稳定的作用,依然是少不了的一环。至于这片土地最终能不能摆脱冲突的轮回,前方,依旧迷雾重重。
